五大类型阴道炎,有哪些特点?
阴道炎是一种由于阴道内微生态改变,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常见的妇科疾病,以外阴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又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分为不同类型的阴道炎。
相信绝大部分女性读者们都受到过阴道炎的困扰,更有甚者还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事实上,无论在外界还是阴道内部,都有着多种数不清又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蛰伏待发,一旦生存条件适宜,便大肆繁衍,打破阴道内部原有平衡,造成了女性的难“炎”之隐。
今天就来聊一聊阴道炎有哪些分类,罪魁祸首又是谁?
1.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 BV)
致病菌主要为阴道加德纳菌、阴道阿托波菌、普雷沃菌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以及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等支原体,感染率在15%-50%,在治愈3个月后复发率还可达到15%-30%。BV还易引起子宫内膜炎、不孕、早产等妇产科并发症。
主要症状:10%-40%的BV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烧感,分泌物呈灰白色、均质、稀薄。
治疗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等。
2.需氧菌性阴道炎(atrophic vaginitis, AV)
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AV在阴道炎中所占的比例约为9.4%-23.7。AV不仅易引起妇产科并发症,还会增加性传播病原体(如HPV、HIV、阴道毛滴虫、沙眼衣原体等)的感染风险。
主要症状:10%~20%的AV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黄色阴道分泌物、分泌物异味、外阴烧灼感或刺痛、性交痛等,查体可见阴道黏膜红肿、溃疡或一定程度的阴道黏膜萎缩等表现。
治疗药物:克林霉素、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卡那霉素等。
3.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 TV)
又称为阴道毛滴虫病,是因阴道毛滴虫感染导致的阴道炎症,常通过性传播感染。因此出现TV时,应加强对性伴的管理,建议对性伴进行检测与治疗,双方治愈前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主要症状:感染后潜伏期为4~28天,25%~50%患者感染初期无症状,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分泌物黄绿色,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并可出现性交困难、排尿困难、尿频、下腹痛等。
治疗药物:甲硝唑、替硝唑等。
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
又称为念珠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主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部分患者可由其他假丝酵母菌感染导致阴道炎症。VVC是仅次于细菌感染的第二大阴道炎症,可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当患者有以下情况中的一项即可诊断为复杂性VVC:
1. 复发性VVC(指一年发作四次及以上)
2. 重度VVC
3. 由非白假丝酵母菌的其他假丝酵母菌感染
4. 妊娠期、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等特殊情况
以上情况均不满足的VVC则为单纯性VVC。
主要症状: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阴道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治疗药物: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等。
5.混合性阴道炎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造成,近10年来我国混合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在7.33%-56.80%波动,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较常见的有AV+BV(37.14%-55.34%),AV+VVC(50.91%),AV+TV(29.71%)。
由于混合性阴道炎较为常见,而多种病原体感染导致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更加复杂,就不再对其症状和用药方案一一赘述。
除了以上临床最常见的几种阴道炎类型和病原体,在实际生活中,阴道炎的分类还包括细胞溶解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等,一些病毒如HPV也可感染阴道导致阴道炎症。
由于各类型的阴道炎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外阴瘙痒、分泌物异常等,难以区分,患者难以自我进行诊断,更不用提对症用药。要是自我诊断出了岔子,又选择了错误的药物治疗,会贻误病情,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建议女性读者们在首次出现阴道炎症或症状反复发作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治疗,并定期复查,在药物的选择、使用上也要遵循医生和药师的指导。